
培养什么人,是教育的首要问题。在山东省济南第九中学校长苗翠强看来,教师的精神品质、道德修养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,教师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的小环境,因此,“什么人在培养人”是一个学校的首要问题。
“眼中有人强师德,视人为人建师风”,两年来,在苗翠强的带领和引领下,济南九中时刻将教师的需求放在心里,将培养教师成为“立体的人、完整的人”的目标纳入学校发展的层面上,在唤醒人、激励人、培养人、发展人、成就人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前行。
一本书唤醒人
“我曾用比我自己的生命更大的尊敬、神圣和严肃去爱我们的教育事业,曾用忘我的爱心、不断学习磨炼的智慧去爱我的学生。”
“虽然只是个普通的教书匠,但是努力去做一个有教育情怀、专业自觉和真挚情感的教师,时时去学,去思,去爱,是我不变的情怀。”
“爱是,你带着需要向我走来,我刚好在这里。”
这些带着温度与信仰、带着思考与爱的句子不是出自任何一个教育大咖,他们都来自济南九中普通老师的笔尖,其中,前两句被收录在《足迹·梦想》这本书里。
2019年11月,苗翠强来到九中担任校长,在开启寒假的教职工大会上,苗翠强给所有的老师布置了一份特殊的寒假作业:20年以上教龄的老师以“我的教师之路”为主题撰写随笔;20年以下教龄的老师以“写给临近退休时的我的一封信”为主题撰写随笔。
布置这份寒假作业,苗翠强出于两个想法:一是可以更好、更深入地认识老师,另外,可以引导老师们去回望自己的教育初心,找到自己最开始对教育的相信和自信,由此慢慢酝酿、渗透“唤醒人、激励人、培养人、发展人、成就人”的“五人观”。
《足迹·梦想》由此诞生了。此后,围绕这本书,九中开展了很多活动,在深层意义上都是对师德师风的一种达成,比如以教研组为单位的悦读、推荐,老师们自己评选出优秀语录做成视频,在校园电子屏、楼宇内电子屏集中播放。再将优秀语录提炼成九中教师精神,内化为校园文化中的一部分,渐染熏陶着师德师风。
2021年,济南九中又有了一本新书:《师说·师道》,这是《足迹·梦想》这本书的2.0版本,经过两年的酝酿与发酵,老师们对自己的教育追求和师德要求有了更清晰的认知,在《足迹·梦想》的基础上提炼,自己对教育的理解也就升华了。“爱是,你带着需要向我走来,我刚好在这里。”如同这句话,满满的教育智慧。
茨威格在《人类的群星闪耀时》提出“到不朽的事业中寻求庇护”。正如如何让一滴水永不干涸?答案是让它流入大海。永远跳跃、奔腾,师之德、校之风,是教师和学校发展之根。
一个团队培养人
在师德师风建设中,苗翠强认为,青年教师是需要特别关注的群体。生于90后或00后的老师,本身在成长过程中接收到的就是多元价值观,他们是与高中生最贴近的一个群体,“青年教师的培养就是在建设未来的教育,青年教师的师风就是未来学校的校风。”苗翠强说。
在九中,也有这样一支团队:青年教师共同体(青共体),老师们一起读书,一起磨课,一起反思教育教学,一起做课题,一起成长。学校在提高师能的同时,特别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师德要求,锻铸师魂、涵养师德。青年人师德的培养不是按照一年、两年的目标,而是将为师之品质作为青年教师发展的终生要求。拜师,向德高望重的老教师学习教育胸襟;宣誓,向同事学生立下铮铮誓言;征文,向内心寻求答案,与自己对话;评教,接受督导,反思评价。团队就是这样一个带你“升级”,促你进步的地方。时光深处总有长久的回声,多年以后再次回望,这些老师一定会感激和珍视事业之初的严格。
一系列活动激励人
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,济南九中党委组织了一次党员演讲,来自学校4个党支部的8名党员教师讲述了他们对教育的“至死不渝”,与学生的“爱恨情仇”。演讲中有三十年传承家风师风主题为“平凡之路”的故事,有老党员看到学生成人成才的欣喜和欣慰,有孙军老师耐心细致辅导学生的故事,刘磊老师尽心尽力帮助学生的故事,邵雪娟老师“立德树人”做生命教育、做公益事业的故事,有把学生的事儿看成天大,爱干“高尚的傻事儿”的李瑞雪老师的故事。
师爱汇成一首歌,师德感染了所有的人。坐在台下观看,苗翠强感受到了老师们赤诚的初心,也感受到活动的力量,宣讲的能量。此后,学校认真选拔年轻老师参加“新时代新奉献——时代新人说”等演讲比赛,并将演讲视频作为全校学习的内容。由此,于活动中凸显正能量,传递对师德的要求,增强集体认同感。
同时,苗翠强也深深地认识到,一所学校的师德师风来自于这所学校对老师的尊重、理解和信任。所有的工作日,每天早上苗翠强在校门口向老师们大声问好;老师的生日到了亲手送上祝福;冬天餐厅凳子面坐着太凉,套上温暖的坐垫;谁家里遇上难事儿,一定上门去看看;对年满30年教龄工龄的老同事送上荣誉证书,让年轻老师送上一捧花,表示感谢和祝福;对即将退休离开九中校园的老师一定隆重真诚地准备荣退仪式。
在2021年开学之际的教育年会上,苗翠强提出了“教师十思”,第一思就是“关系、关注、关心是教育教学永恒的主题”,老师对学生要把这“三观”放在心上,学校也要把对老师的“三观”放在首位。这样做下来,“师风”二字的含义也渐渐明朗:是校园中通过“关系、关注和关心”所形成的一所学校包容、开放、善良的风气。
一个个故事发展人
在党员老师的演讲中,苗翠强发现师生之间有很多真情的故事,不过,大家有点“敝帚自珍”,于是,他变成了一个搜集老师故事的人,在苗翠强看来,很多九中老师的故事都是对师德师风最好的注脚。
2020级9班有位特殊的学生马松涛,出生时因脐带绕颈导致不可逆的脑损伤,他靠自己的努力来到了九中。在这个班里有一群总是围绕在马松涛身边的同龄人。他们总是把“拼命”从五楼跑到食堂打回来的第一份饭热热乎乎地放到马松涛手里,他们又总是好像不经意地把他的空餐盒捎走。原本松涛妈妈都会在晚自习结束前爬上五楼接孩子,后来她发现,不用自己上楼,好几个小伙伴背着松涛的书包,搀着松涛的胳膊,有说有笑地把松涛送到自己的面前。这一切暖心举动的背后是班主任的言传身教,潜移默化。这不是最美的教育,最真的师德吗?
那是一个考试日,早上距离考试不到一小时的时间,2018级11班班主任孙军接到了一通请假电话,片刻沉默后,电话那头是声嘶力竭的哭声:“老师,我不能去学校了。”这名学生叫刘庆奋,患有先天性腰椎峡部裂,病情严重的时候,只能趴着学习。孙军鼻头一酸,眼眶泛红,脑海中立刻浮现出“一定要帮帮这孩子”的念头。随后,简易的出租房内,刘庆奋的“爱心课堂”开始了……这其中,直接参与助考的有12名老师,上门送学60余天。
校园中有很多故事,本身就是生动的,活泼的,足以打动人、激励人、感召人、教育人。九中要办成有温度有故事的学校,苗翠强也期待在生动温暖的故事中,彼此发展,增长教师精神。
“很多人都说我爱跟老师们聊天,真的,我愿意跟老师们聊天,做老师们心灵的守护者。”苗翠强说,看到老师心中有爱、眼中有光、脸有笑容,真实、优雅、有尊严地生活,这样的校园,才是有人气、有人味儿、充满生命气息的校园,这样的教育才是成就人。
(本篇文章刊发于9月10日《济南时报》T09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