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
>>教育科研>>校本教研
核心素养指导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

——以高中历史必修二(岳麓版)《罗斯福新政》为例
发布日期:2021-04-16 访问次数: 信息来源:山东省济南第九中学 字号:[ ]

核心素养指导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

——以高中历史必修二(岳麓版)《罗斯福新政》为例

历史组  张海婷

摘要:新课改推动高考改革启动,新高考要求落实课程理念,转变课堂教学的育人模式,高中历史课堂如何让历史学科涵盖唯物史观、时空观念、史料实证、历史解释、家国情怀五大素养真正落在实处?还需我们不断的探索、思考和转变。

关键词:高中历史 核心素养 课堂教学 罗斯福新政

2017年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》提出: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,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理念、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。这就意味着,与以往相比,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更要凸显育人功能,并以此引导教学改革。基于这种认识,在高中历史必修二(岳麓版)《罗斯福新政》的教学设计中,我以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导,结合学生实际,进行一轮又一轮的设计、打磨,取得了较好的效果,下面结合备课过程和具体环节的处理,与大家一起分享。

一、一轮备课——定方向

课程标准把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地阐释为唯物史观、时空观念、史料实证、历史解释与家国情怀,但是,在具体教学中各要素不可能是简单的叠加,亦不可能做到完全分割。因此,在《罗斯福新政》这一课教学目标制定时,我的思路是梳理出一条主线,既能够体现教材知识线索,又能够把学科素养系统渗透。本着知识落实要与能力培养结合、课堂教学要为终身学习服务的思考,最终,我决定从“人”的角度入手,让历史知识点能够“活”起来。为了能宏观把握、抓住细节,我翻阅了《剑桥美国经济史》、《经济危机与大国崛起》,在阅读《炉边谈话》的过程中,罗斯福的一系列演讲给了我启发,以“罗斯福炉边谈话”为大情景,与教材结合,筛选出罗斯福在实施新政前后说的三句话,整合成三个模块:第一篇:看“底层”——解危机(“我要把希望重新寄托在那些压在经济金字塔底层、被人遗忘了的人们的身上。”);第二篇:释“新政”——缓矛盾(“保证为美国人民实施新政!”);第三篇求:“求进步“”——任评说(“我认为“进步”这个词比“复兴”更好。)

这样,整个主线设计借助史料,从“关注底层民众”的新视角切入,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。而通过对“新政”概念与内涵的解读,让学生能够从唯物史观的出发,全面理解罗斯福新政的目的与影响。最后一个评价环节,则综合体现了对学生学史、悟史的引导,家国情怀与情感升华有机结合。

二、二轮落实——重突破

框架初定后,我进一步细化,围绕本节课的重难点,依次寻求突破。我确立的主要方法就是史料解释,材料选取要科学,问题设计要巧妙。尽可能的通过问题的引导,带动学生思考并自主判断,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史料实证、历史解释与唯物史观素养的培养,并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。下面以本课的第二部分——罗斯福新政为例,谈谈我的设计思路。

炉边谈话第二篇:释“新政”—缓矛盾

“保证为美国人民实施新政!”——罗斯福

新政最初的表述为“NewDeal”——重新发牌

从”Deal”引入:Who?—政府

HOW?—具体措施

金融:创设情境,模拟总统之声,加深体验。

“我要向大家指出一个简单的事实,你们把钱存进银行,银行并不是把它锁在保险库里-----银行让你们的钱发挥作用,好使整个结构转动起来-----

我可以向大家保证,把钱放在经过整顿、重新开业的银行里,由政府提供保险,要比放在褥子下面更安全-----

有一个因素要比货币更重要,比黄金更重要,这就是人民的信心。”

——摘自《炉边谈话:罗斯福1933年3月2日演讲稿》

材料:《工业复兴法》的颁布引起争议,大企业坚决抵制“蓝鹰行动”-------农场主对要求减少耕地也满腹怨言--------经济学家则认为通过兴办工程救济是政府自找麻烦--------

——摘自《光荣与梦想》

合作探究:面对重重阻力,罗斯福总统坚信新政可以缓解危机,“挽救美国”。

(1)结合具体措施,分析总统自信的理由是什么?

(2)除有利于缓解危机,你认为这些措施还会对美国社会有哪些深远影响?

教师明确要求,让学生分组讨论,掌握新政内容,理解改革出发点,鼓励多角度认识改革的效果。尤其是社会救济、以工代赈,呼应了第一模块“关注底层民众”。在此基础上,总结出改革核心就是通过国家力量扩大消费,调整供给和需求矛盾,缓和社会矛盾。

从“NewDeal”释义——不改变规则,重新发牌,自然推出新政的实质是——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,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。

自主探究:既然没有改变规则,同学们再读教材,深入思考,“新政”到底新在哪里?——NEW

结合教材找出反映政府推行新政手段的词语,提炼总结,新政的新特点——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,并借凯恩斯主义,使学生了解到新政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调整过程中作用。

整个过程,借助于NewDeal的理解,不是单纯的史实解读,不是史料的简单堆积,较好的抓住了学生的思维。“模拟总统之声”拉近了时空,角色体验代入新政具体措施的分析,引导他们宏观思考。层层设问,从“Who,How,New”三个角度逐步引导学生完成了对新政内容、特点、实质和作用突破,论从史出,结论自然又留有思考空间,实现了能力的培养,突破了重难点。

三、三轮打磨——找细节

整个设计基本完成后,总觉得开头直接进入“经济危机”不仅显得突兀,而且与主线也不契合。为了让整节课更加流畅、自然,我换掉直接播放视频,改用经济热点话题,更显生硬,最后,还是回到罗斯福身上,借助于一副图片,教师进行渲染:在华盛顿的一座总统纪念公园里,有这样一座雕像,一位衣着简朴的农民,静坐在房间的一角,弯腰对着收音机,他在倾听什么?电波的另一端,是一位身体残疾、坚定自信的总统,坐在微弱的炉火边,正对着他的选民诉说国家的艰难、需求和希望----这就是美国历史有名的炉边谈话,开创了这种家常式交流方式的总统就是罗斯福,那么今天,就让我们回放历史,模拟场景,回到历史上那段非常时期,和美国民众一起聆听总统的诉说。”

只是一个细节的调整,一下子改变了整节课的节奏与课堂氛围,学生们好奇的目光、迫不及待的探究欲望把教师的热情调动起来,从师生互动到生生互动,由课堂预设到课堂生成,整节课环环推进,尤其是与最后的评价环节形成呼应,学生们根据课堂所学和课下积累,对罗斯福总统的评价超出了“新政”的框架,有很多独特的角度和精彩的语言,有共鸣有争议,从美国到中国,课堂教学结束,情怀延续到课下,但愿在他们以后的成长中也能留痕。

学生是鲜活的,课堂是动态的,虽然算是一个拥有20多年教龄的老教书人了,但是每一节课都有遗憾,更有思考。正如张汉林教授提到的“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,都有自己的历史记忆与历史思考。不是用这种方式来解释历史,就会用那种方式来解释历史。不管是哪种方式,都会影响到他的世界观、人生观和价值观,影响着他的判断与行动。”正因如此,徐欧文副科的历史课,容不得慢待,用核心素养去教,需要的不仅仅是教师历史知识的丰富,更要有专业的自觉,对新知的敏感,对生命的尊重,要看见“人”,要培养“人”,再不是单纯的教“书”。这是我对这节课备课过程的一点反思,也是我对高中历史课堂如何渗透学科核心素养的一点探索。(注:本人《罗斯福新政》一课获济南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。)

参考文献:

1.张汉林《从历史学谈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》(《历史教学》2016.05)

2.叶小兵《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历史教学》报告(2019.11于枣庄)

 

 




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